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好词佳句 > 导航

莫高窟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5-04-10

莫高窟观后感。

莫高窟观后感 篇1

我和爸爸从忠县乘船出发,一路上劈波波斩浪,经过一天的跋涉,第二天终于抵达了长江三峡的起点――白帝城。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长江三峡的夔门。夔门,之所以得名“门”字,是因为它坐落在长江三峡的起点处,像两扇打开的巨大石门,好像是在迎接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们似的。着名的白帝城便是坐落在夔门的左扇门上。夔门它雄伟壮观,高达百余米,都是悬崖峭壁,笔挺挺的,真不愧是夔门上雕刻的诗句中所说的“夔门天下雄”!

进入夔门,便是长江山峡的第一个峡谷――瞿塘峡。这一段河谷狭窄,最窄处仅有几十米,峡谷窄如走廊,两岸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直入云宵。最宽处也不超过150米。滔滔江水气势汹涌,水流湍急,波浪滔天,有时卷起的巨浪高达几米,涛声震耳欲聋。所有的山几乎都是一整块,都呈粉红色,石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石窟,就像风箱似的,所以瞿塘峡又故名风箱峡。站在甲板上仰望,云天一线,俯视急流汹涌,叹为雄奇壮观

船过了瞿塘峡,就到了第二大峡谷――巫峡。巫峡,是长江山峡中最长最大最整齐的一段峡谷,主要以幽深秀丽而着名。两岸的山峰突兀森郁,苍翠欲滴乃是群鸟生息繁衍的圣地。它就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镶嵌在群峰间。峡沿途分布着巫山十二峰。座座山峰形态各异,其中最为着名的就要数那充满神话色彩的“神女峰”。远看神女峰,只见它鹤立鸡群,真像是一位仙女,婷婷玉立,漫步于江边赏景。好像是在日日夜夜地看守着这秀丽的河山又像是为从这儿过往船只导航的导航员。据传说,神女峰可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女儿的化身呢!

这时,我正看得入迷,被两岸秀丽的景色所深深的陶醉了!

莫高窟观后感 篇2

在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崖壁上,长长的栈道将上下四层的近五百多个石窟曲折相连。在苍茫的戈壁中,形成一道巍巍壮观的奇景,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这便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殿堂——莫高窟。今天我就随着爸爸妈妈,来到了这个神秘的地方。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最初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

首先,我们跟随导游来到第220窟——维摩诘的故事。阿弥陀佛经变中间画碧绿的水池,这象征着佛经所说的七宝池、八功德水。水池中阿弥陀佛坐在水中的莲花空座上说法,两侧是观世音、大师至菩萨。周围有许多听法菩萨,从壁画上来看,阿弥陀佛双眼炯炯有神,维摩诘坐在那里仿佛是在听那些他认为没有用的东西,就产生了动静结合的样子,看起来十分有趣。我们还参观了许多小的洞,其中我映像最深的是“弥勒大佛塑像”和“卧佛”了。弥勒大佛塑像俗称“通往佛国的九层楼”说它九层楼是因为大佛高达35米。佛双腿下垂,作倚作之势,双目俯视,一手上扬,一手平伸,大佛超常的高度,产生出一种震慑人心的气势和威力。“卧佛”是佛涅槃。长15米的佛静静的躺在佛床上,他头靠在枕头上,右手枕在头下,双目半闭,神态安详,仿佛一个假寐的少女。大佛后,壁画上的人物,表情各不相同,有的嚎啕大哭,万分悲痛,有的则充满快乐喜悦之情;有的充满忧郁,有的则表情淡定。人物的表情、动作不同,对佛的了解境界也就不同了。

我们参观了很多的洞窟,每一个都有它的文化背景,它们给我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和深刻的影响。让我对祖国的文化又有了更多的了解。

莫高窟观后感 篇3

暑假,我随爸爸妈妈一起去“丝绸之路”上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参观。

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735个洞窟像蜂窝似的分布在悬崖峭壁之上。其中92个洞窟内现存有唐、宋、元、明时期流传下来的塑像,不过其中大部分都有了损坏。

在那么多佛像中,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一尊卧佛。它是佛祖释迦摩尼六七十岁时的样子。从他嘴角那“似笑非笑,似不笑却笑”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雕刻技术是多么的炉火纯青。看着这尊佛像,我仿佛看到了当时的工匠们是多么的精工细作,当时的人们是多么的虔诚。

壁画也是莫高窟的一绝。壁画的内容很丰富,其中最有名、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飞天。他们有的迎风而舞,有的双手合十,有的面向后倒着飞行,姿态各不相同。遗憾的是,这些壁画上面的人物面部大多都已经被氧化,甚至脱落,看不清楚了。

从莫高窟走出来,再回头看着这一片古人创造的奇迹,我有收获,也有遗憾。期待下次再到敦煌,看到更多更美的文物回家。

莫高窟观后感 篇4

敦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它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有许多自然奇观,如名山和月牙泉,但毫无疑问,莫高窟,这种摇摆不定的古老音乐,使她才华横溢。

跟着讲解员温和的步伐,走进漆黑的山洞,踩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带着一束微光照过来。我仿佛来到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坐着的佛,站立的菩萨,飞翔的女神;几千年过去了,依然历历在目。壁画覆盖着倒置的桶形天花板,上面布满了成千上万的佛像。即使图像更加立体,这种设计也是把墙顶的压力分散到四面墙上,让它屹立千年。

莫高窟的中心是闻名中外的九层建筑。这座九层楼顾名思义有九层。檐齿高,轮廓散,白墙明。红色的飞檐衬托出这座九层建筑的宏伟。

参观者被这座九层建筑的精神所震惊,满怀敬意地走进大厅。有一段时间,人群反复尖叫,一尊高15.8米的弥勒佛映入眼帘。他的举止端庄、明亮而柔和,他的颜色平和而令人敬畏。两个孔控制天窗,精确地将光线散射到佛像最重要的部位。镶嵌着宝石的眼睛闪闪发光,仿佛能看到一切,看到世间万物。

莫高窟有735个洞窟,其中492个有佛像和壁画。仔细观察这些洞穴,仿佛步入了历史的长河,听着古人的低语和轻声吟唱,感受着边境的铁马金哥,仿佛看到了各个朝代的兴衰,仿佛在观察一场跨越千年的阅兵。

莫高窟生机勃勃,是一座辉煌的艺术宫殿,也是一座永恒的神话。

莫高窟观后感 篇5

哈哈!一年一度的暑假又来了,畅游敦煌的梦想终于可以实现了。我和妈妈辛辛苦苦地坐飞机来到了我国甘肃省兰州市,又辛辛苦苦地坐了两天时间的火车,终于到达了这个被沙漠和戈壁围绕的绿洲城市。

一走进驰名中外的敦煌,进入眼帘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沙丘。跟随着热情的导游,走进炎热的雅丹地貌,观赏那无边无际的戈壁滩上大自然的杰作。然后我们的车开向了古老的玉门关。我带着兴奋的心情来到了玉门关,那古老的城门闪耀着敦煌人的骄傲和自豪。古老的城门孤立在荒凉的戈壁滩上,让人想起历史的繁华和兴衰。

第二天,没等云雀开口唱黎明,我们已经来到鸣沙山脚下。我们坐沙漠之车来到半山腰,又徒步爬上了山顶。山顶上的人静静地坐在那儿,等待黎明的到来。我和小伙伴们头戴面纱,眼挂墨镜,身穿沙漠服,神气极了。“快看,日出来了!”随着这一声叫喊,人们争相拍照留影。我在人群中像只猴子一样四处乱窜,和大人抢镜头呢!

除了茫茫的沙漠和戈壁,更令人向往的就该是莫高窟了。莫高窟记载了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壁画瑰宝。其中,唐代的人物刻画生动形象、色彩鲜美,保留较好。清代的壁画飞天、佛像、千手千眼观音等尤为突出,令人难忘。唐代的风格与清代的风格有所不同。唐代的人物丰满、圆润。清代的人物略显清瘦。可见不同时代的经济和文化。令人遗憾的是,在莫高窟藏经洞内发现的.历史文化遗产————经卷已散落到世界各地,实为中国宗教史上的一大损失。

敦煌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它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让我久久回味。我为祖国悠久的历史而骄傲,为中华灿烂的文化而自豪。

莫高窟观后感 篇6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导游姓钱,大家可以叫我“钱导”。今天,我带大家去参观的景点是“莫高窟”。它是古代遗产保留最完整的一处。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它位于敦煌市东南面25公里的崖壁上。它开凿与秦建元二年,至原带基本结束,期间连续千年开凿,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一共有五层,高达50米。你看,这些壁画可真多呀,你数一数,有4500幅呢!“莫高窟”现存的492个洞中,有许多不同的窗、有塔庙窗、影窟、禅窟等。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天王、金刚神等。光绪26年在16窟北壁发现了从三国魏晋到北宋的经文,有经卷、文学书、织纺约2万余见。后来又发展出了著名的`敦煌学。

敦煌学经过百年的研究,在学术、艺术、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同时也向全世界展示了敦煌艺术之美、文化内蕴之丰富以及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好了,下面请大家慢慢欣赏,千万别忘了多留几个影哦!

莫高窟观后感 篇7

我从来都向往莫高窟,向往它的故事。

公元366年,一个叫乐的和尚来到敦煌莫高窟,时值傍晚,云游四方的他想找个地方安歇。当他不经意昂头仰望峰顶时,看到三危山金光灿烂,像有千佛显灵。激动万分的他手持锡杖,向金光虔诚一拜,决定在此筑窟造像。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上至帝王,下至平民,都将自己的信仰筑成一个个洞窟。年复一年,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佛教圣地。

如今,我就站在它面前,看着依山而筑、蜿蜒十几里的莫高窟。信步跨过洞窟的门槛,只见光线暗淡的洞窟中,不论是墙壁还是龛顶,甚至地面上,到处都绘有婀娜多姿的飞天、姿态各异的佛。几乎每个洞窟都有释迦牟尼及其大弟子的塑像,表情泰然自若,栩栩如生。据说敦煌莫高窟区域内有洞窟700多座,为什么古人要建筑如此众多的洞窟,而里面的内容又千篇一律呢?

仅仅是因为乐和尚所见的“佛光普照”吗?

不是的。我想那只是一个开始。古时的人们为了平安幸福,在精神上需要有所寄托,于是,宗教应运而生。人们把所有的愿望都寄托于佛祖,为表达自己的虔诚,在这里凿筑一个个洞窟,拓宽自己的信仰道路。这也许就是精神的皈依吧。

走出又走进一个个洞窟,我的大脑渐趋恍惚。光影、色彩间的匆匆变幻,似乎将我带入一个又一个时空。之前所见是青褐浑厚的色泽和豪放粗犷的笔触,此时忽转变为精细流畅的工笔,瑰丽的色彩,妖娆的造型,仿佛壁画上的人物、鸟兽、繁花一下子被注入了鲜活生命似的,所有的雕塑都像是有了脉搏和呼吸。我屏住呼吸,无法想象当年那么多的能工巧匠在如此荒凉干涸的地方,经年累月地雕刻、上色、绘画,忘我地描摹心中的佛祖和人间幻景的情景,我也无法感知曾经在这里长久驻扎甚至终老的能工巧匠的艰辛、寂寞与虔诚……

恍惚中又回到现实,我不知不觉走入第148窟。正对窟门,便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涅像:侧身躺卧佛坛之上,两肩舒张,双足合拢,左手很自然地搭在身上,右手则垫在头部之下,表情自然,面含笑意,双眼微张,泰然自若。传说佛祖在向百千弟子讲经说法时,打坐的身体忽然如我所描绘的样子躺下。弟子们十分惊慌,叫师父也不应,结果众多弟子失声痛哭,只有几个年长弟子面目安详,喜悦地为佛祖恭贺:佛祖涅,代表着他将与天地融为一体,与日月同辉……

在世人看来,佛祖的涅神秘而不可信。世俗的人,谁又能对佛家和佛事了解得清楚呢?谁又相信成佛之人的精神和肉体能够如此和谐统一,进而升华到一个超自然的境地呢?大多数现代人的肉身被繁复琐事所围困,心灵被阴郁烦忧所笼罩,或拼命工作,或埋头苦读,肉体和精神都受到折磨。而当我们看到、想到涅的佛祖时,不知我们的心灵会不会受到震撼。

莫高窟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太深,底蕴太厚重,只有虔诚的心灵,仔细体察的眼睛和穿梭历史时空的思索,才无愧于这片佛教圣地。

莫高窟观后感 篇8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数学教学改革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着。新教材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操作平台;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教材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然而,我们作为教师是否能够充分利用好教材,改变过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课堂以教师为主,对学生要求太多,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在学习上依赖性强,厌学情绪明显,学习效率低下等等。下面谈谈本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几点做法。

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动源泉。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实际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他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而且自己也独立学习。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许多教育事实也反映出,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如果我们把每种事情都教给学生或者规定他们按固定的程序完成,就会妨碍他们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现,妨碍他们的发展。比如,《打折销售》这一节,如果课堂上就单纯地出示例题,然后分析题意,给出解答过程,接着再模仿练习。最后帮学生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那么这类问题虽然与实际生活相关,但学生却未必有多大兴趣。假若我们设计一个课堂活动,让学生模拟商店的从进货、定价、促销到卖出的全过程,学生一定会非常积极踊跃,乐于去对打折销售的过程进行分析、计算。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自然会联想到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标价与销量的关系,进价、标价、售价与打折和利润之间的关系,这样需要学生巩固、提高的知识可能自然就解决了。

教师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最容易忽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教师凭想象充分准备一堂课,并依此设计如何去讲授,虽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其结果往往也只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如果我们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上交给学生恰当的主动权,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比如线段的比较,我们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线段,然后按教材介绍用圆规怎样比较,用刻度尺怎样比较,这时学生也许就会提出:用得着这么麻烦吗?不是一看就知道长短了吗?的确,在生活中,观察法也许是用的最多的,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切合实际的观点,甚至就可以完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这时学生一定会提出很多不同于教材而又很实用的方法,学生的方法都应该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教学实践证明,情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教学中,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相对而言,传统课堂教学较为重视师生之间的联系、沟通,而忽略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忽视发挥学生群体在教学中的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开放的活动方式,提供了宽松和民主的环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及创造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们以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核心,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

在教学的进行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合作与交流,这种小组的形式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间交往的机会,有利干小组内成员的交流和含作。

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主要以协同活动为中介实现的,因此我们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活动中,应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我们不仅要指导组内交流,而且要引导组际交流;不仅要交流学习结果,更要重视交流学习方法。

教育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帮互助的合作意识,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不断向学生传授合作的基本枝能,使他们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敢于说出不问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数学开放题是指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题目。由于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特定功能。数学开放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育红学校七年级学生步行到郊外旅行。(1)班的学生组成前队,步行速度为4千米/时(2)班的学生组成排后队,速度为6千米/时,前队出发1时后,后队才出发,同时后队派一名联络员骑自行车在两队之间断地来回进行联络,他骑车的速度为12千米/时。根据上面的事实提出问题并尝试去解答。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这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的时空,学生在这个时空中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展示想法、畅所欲言,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而是平等互动的关系。这样学生恰恰也有兴趣去思考,能够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能够积极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案。比如,有的学生提出(2)班学生追上(1)班学生用去多少时间;有的提出联络员追上(1)班学生用去多少时间;还有的提出联络员和(2)班学生一起出发,联络员追上(1)班后立即返回,遇到(2)班又返回,如此往返,问(2)班学生追上(1)班上时,联络员共走了多长路,等等。当然,由于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费时太多,而课堂教学受课时的限制,因此,需要适当控制问题的开放程度,必要时可先作一些铺垫。

以上是在新教材教学中对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的几点心得与体会。

莫高窟观后感 篇9

今年暑假的八月五日上午,我、我的爸爸妈妈和栾雨哲、他的爸爸妈妈还有浦艺姐姐一起去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大漠敦煌莫高窟。

我们一早就坐车来到了莫高窟的售票窗口排队买票,然后又乘坐大巴车去参观洞窟。一路上的行程很漫长的,放眼望去是一望无际的大漠和沙丘。

啊!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来到了洞窟景区门口。我们找了一位导游,佩戴上耳机,现在开始我们的莫高窟之旅喽。在洞窟门口导游对我们说:“洞窟里面的石像都放了好长时间了,很脆弱,请大家不要随便乱碰。”然后就带领我们去参观洞窟,导游先跟我们讲了一下关于莫高窟的历史故事:“在很久很久之前,僧人乐尊路经一座沙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导游循循善诱地说道。我发现每个洞窟的设计都非常古老,壁画也制造的精雕细琢。有些壁画和石像已经残缺了,看上去很可惜。导游跟我们讲述是因为莫高窟历史悠久也经历了很多自然灾害,一些壁画和石像被大水冲走了。但也有些是人祸,其中有个人为原因让我听了火冒三丈,在一九二四年的时候 ,有一个美国人把一个洞窟上的壁画和佛像用化学物品粘走陈列在美国的哈佛大学美术馆。我心想:美国人竟然干了这种事,如果想要看到它,还必须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哈佛大学才能看到丢失的那些壁画和石像。接着,我们又去参观下一个洞窟,我发现墙壁上的每一尊石像都巧夺天工,独一无二。但是这个洞窟也有可惜之处,因为壁画是完整的但是被氧化了许多,一方面是自然原因造成,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游客呼出来的气里面都含有二氧化碳,再加上潮湿的空气,就形成了酸。酸可以腐蚀掉墙上的颜料,这是有科学道理的。我们还参观了躺下来的佛,讲解人员微笑着和蔼可亲地说:“躺下来的佛不叫睡佛,佛去世称为涅槃;古代皇帝为九五之尊去世称为驾崩;和尚去世叫功德圆满称为圆寂;道士去世叫修成正果称为羽化。”我昂着脑袋认真听着,心想原来“去世”二字还有这么多的讲究。

我们很快参观完了洞窟,在景点门口拍了几张合影留念,就乘坐着大巴车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次莫高窟之旅不仅让我开阔了眼界还学到了很多知识,我不禁赞叹:原来莫高窟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啊,如果能把陈列在哈佛大学美术馆的那些壁画和石像也看了,那该多好啊!

相关文章

  • 碟中谍6观后感 碟中谍6观后感 篇1五一假期,最大的休闲活动就是观影。事先并未做功课,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张艺谋导演的《悬崖之上》,众星云集,大饱眼福。老戏骨飙戏大呼过瘾,情节设计合理,不再挑战观众智商。想必相关的影评大家也看了不少,在此只想分享一下我个人的观点。还是喜欢英文标题CliffWalke...
    时间:03-14 碟中谍6观后感    
  • 英雄使命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10篇观后感吧。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电影《英雄》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英雄使命观后感 篇1今天我去电影院看了辛亥革命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介绍了清末政府腐败不堪,官吏肆意搜刮民财,人民的生...
    时间:03-02 英雄使命观后感    
  • 萨德观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11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奥德赛》读后感(精选1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萨德观后感 篇1《奥德赛》叙述希腊半岛一些部落联合进攻特洛伊。伊塔卡王奥德修斯刚得贵子,便别妻远征。战争进入第...
    时间:02-26 萨德观后感    
  • 2025新闻观后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闻观后感(精选2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新闻观后感 篇1交通安全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每一点意外都会给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亲人带来深深的`伤害。电视中给...
    时间:03-27 新闻观后感    
  • 女魔头观后感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些影评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时尚女魔头影评,欢迎阅读与收藏。女魔头观后感 篇1当大幕缓缓落下,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意大利歌剧泰斗威尔第的《茶花女》不仅仅是一部歌剧,它更像是一部描绘人性、情感与命运的...